當初討論源頭的影片和這篇的主題其實關係沒有很大,不過即使不管這篇文章,我覺得這還是很有價值,值得一看。
另外完全無關的一件事。上台報告時播放的叫「投影片」,不是 PPT。在 iTunes Music Store(或 Amazon, etc.)能買到的影像叫做影片,不叫 DVD。隨身帶著可以放音樂的機器叫做播放器,不叫 MP3(或 MP4)。
字型與報告呈現
字體對讀者(當然,還有聽眾)而言非常重要。
以閱聽的角度而言,他們在等著你提供訊息。如果是書面報告,那麼讀者的媒介只有文字與圖。口頭報告多了你這個主講人作為媒介,但口頭描述有決定性的不足,文字有其必要。
所以文字與圖的功能顯而易見,就是讓讀者能正確了解你要傳達的內容。傳達什麼內容?我個人認為任何的資訊傳遞,都應該包括三個要項:大綱、全文、以及詮釋。
或者我中文不好,用英文講:
Concepts, content, and interpretation.
所謂大綱,就是你的主要概念。需要嚴謹思緒的書面作品,例如課本,會有一目了然的章節標題和次標題,甚至更細的標注,就是這類概念。
內文,當然就是你的文章本身,或者演說的講稿。
詮釋比較抽象。同樣的內容由不同的人寫,出來的結果一定不會完全一樣。文筆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思考方向不完全一樣,所以下筆/出口的起點和路程就不會相同。雖然殊途可以同歸,但是身為作者/講者,你的任務就是帶領讀者「了解你的思考」,然後沿著你的路途帶著他們走完全程。這就是詮釋。
接下來回到以演講為主。在口頭報告時,由於你自身的存在,投影片不應該有重複功能(讓聽眾了解全文),所以應該把重點放在大綱上,這個前面那個影片有提到,也很容易理解。那詮釋呢?
大家都知道所謂文不如表,表不如圖。以大綱形式呈現的投影片可以稱作「表」,當然比一字不漏的「文」要優秀。當然有時候我們可以放相片,可以放統計圖,可以放(下略),但總是有一般圖案無法傳遞的抽象訊息,需要用文字表達。那就沒救了嗎?當然不行,所以我們要想辦法把「字」的層次提昇,接近「圖」能表達的意義。
這就是字型出場的時候。
寫字是畫圖的一種,這個寫中文字的人大概都懂。其實歐系文字也一樣,在印刷術發達前,抄寫被視為專門人士從事的工作,且好的抄寫家必須精通裝飾字和書法技巧。一直到印刷術的時代,活字板的製作仍然屬於藝術的範疇,漂亮字型印出的出版品不只更有價值,收藏價值也更高。
扯太遠了。
字型有表達書寫者情緒的功能,如果控制得當可以感染讀者,讓他更了解書寫者想表達的意思。最近好像很紅的蘭亭集序就是一個例子 — 即使幾乎不懂書法,也可以看出王羲之在裡面表達出的率性,甚至不需要看文章內容。
舉個例子說明英文字型有什麼不同。對照一下 Helvetica、 Gill Sans 和 Arial。(微軟好像把 Gill Sans 稱作 Gill Sans MT,不要問我 MT 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題外話, Microsoft Word 裡面打出來的 Gill Sans MT 好像會變成 Gill Sans Light 而非標準 Gill Sans;粗體化之後有比較像,但是 Gill Sans 本身還有一個粗體 — 另外還有 Gill Sans Ultra Bold,也就是他們把 Gill Sans 的 sans-serif 系列五個變四個,不知道在衝三小。)
[caption id="attachment_3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162" caption="Arial Regular"][/caption] | [caption id="attachment_341" align="aligncenter" width="162" caption="Helvetica Regular"][/caption] | [caption id="attachment_34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62" caption="Gill Sans Regular"][/caption] |
這三個都屬於 sans-serif(無襯線)字型。避開太深入的字型專有名詞,總之 sans-serif 大概長這樣。雖然這三種字型很相似,但他們有一些不同。 Helvetica 屬於 Grotesque,字型非常清楚,筆劃也很標準; Arial 屬於 Non-Grotesque,可以比較一下它和 Helvetica 的 G 和 1, Arial(下圖左)的筆順被最簡處理。另外 Arial 的筆順寬度較粗,平均字寬也較大。 Gill Sans 則屬於比較現代的字體,一般被歸類為 Humanist,特色是比前兩者更接近人類書寫的樣式,可以比較 J 和 Q 的寫法。 Gill Sans 也有比較明顯的筆劃粗細變化,字寬也比較極端。相較之下, Helvetica 有一點點的字寬變化,雖然顯然不如 Gill Sans 明顯,而 Arial 則是完全沒有。
那麼這三種字型分別應該怎麼用呢?簡化平板的 Arial 最適合用於標語,例如「PARKING LOT」,或者很短的標題(有大小寫時)。 Arial 的特性讓標語非常讀起來快速且容易,不容易使讀者在標語上停留,但可以瞬間提供印象。
Helvetica 適合比較長一點,或會一直使用的標語。如果標語太長,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 Arial 的單調性會讓人厭煩,進而影響觀感。舉例而言,如果同一個休息站希望統一裡面所有標示,包括廁所、等候室等等,那麼 Helvetica 就比 Arial 要適合,因為參觀者會看到太多次一樣的字體。
Gill Sans 的特異性(線寬和字寬),則讓它的耐看性更高。但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也很明顯:比起 Arial 與 Helvetica, Gill Sans 缺乏讓讀者遠遠一眼看穿意思的能力,反而更接近一般書本裡使用的 serif 字型(例如 Times New Roman 或 Hoefler Text — 後者 Windows 好像沒有,不過是我的最愛之一)。事實上這也是 Gill Sans 當初被設計的原意:提供同時可作為內文與標題使用之 sans-serif 字型。
[caption id="attachment_343" align="aligncenter" width="210" caption="Times New Roman Regular"][/caption] | [caption id="attachment_3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210" caption="Hoefler Text Regular"][/caption] |
所以很明顯,對於需要大量文字(和招牌標語比較)的投影片呈現而言,三者中最佳的選擇是 Gill Sans。但這並非唯一的選擇,實際狀況需要依你的投影片內容而定。如果你想呈現科技方面的主題, Gill Sans 可以帶來現代感,所以算是適合;如果你的報告內容比較嚴肅,Gill Sans 可能略顯輕佻,那麼我會推薦 Lucida 系列的 Lucida Grande (或微軟的名字,好像是 Lucida Unicode)。這也是 Humanist 字體,但是線寬和筆劃比較莊重。如果你的報告是人文,甚至地區特殊報導,旅遊情報之類的,那或許你就不應該用 sans-serif,而應該用一些比較藝術性的字型,一切都要憑一點靈感,沒有什麼一概而論的規則。
[caption id="attachment_34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80" caption="Lucida Grande Regular"][/caption]
自從個人電腦普及後,大家都可以自由製作精美排版文件。但是這個「便利」也帶來災難,專業排版的能見度越來越低,也讓大家忽視字型對於作品本身的重要性。微軟台灣地區版本長久使用佔用空間小,但極不美觀,也缺少可設計能力的細明體與本質上相同的新細明體,加上半斤八兩的標楷體三種字體,更進一步惡化這種狀況,使一般台灣人基本上完全無法理解使用正確字型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注意。
除了選擇正確字型以配合文體外,漢文與拉丁語系字型之間也應該有一些一致性。即使你使用了正確的拉丁語系字型,但中文還是一千零二招標楷體,那你的投影片也是沒戲(除非你整個演講出現不到十個中文字)。但這又是另外一個主題,再說吧。簡單而言,用正確的字型,用協調的字型,且如果需要使用一個以上的字型,請再三確認相互之間是否協調!
另外現在一般大學應該都有授權商用中文字型下載吧,求求大家去載回來用。標楷體,新細明體,我能有不要再看到你們的一天嗎?
喔對了,微軟正黑體雖然離完美還有很很很大一段距離,但是已經是很大的一步了。這個部份台灣微軟還是值得一些稱讚,做得不錯。
真是用功的學長跟學弟
回覆刪除上面這篇被系統判斷成 spam,值得紀念的本 blog 第一次!!
回覆刪除MT是Monotype,与此对应的还有FZ(方正),LT(LinoType),ST(华文)……
回覆刪除結果我又過了三個月才看到這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