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 Bryce Harper?Homura 在 ptt 上翻譯了一篇 Rich Lederer 的文章 Revisiting Bryce Harper,以下節錄譯文:
去年八月,我寫了一篇標題名為 “Remember This Name” 的文章,當時我以底下的句子來做開頭:
“讓我來向你介紹 2011 年的選秀狀元… Bryce Harper。我知道,三年後這樣的選秀才會發生,那麼我是怎麼有辦法現在就做出如此的預測呢?嗯,如果你像我一樣看了這名十五歲的左打捕手禮拜二在 Area Code Games 的打擊練習、守備以及兩個打席的表現,我不會懷疑你會如同我一般,對於這名奇葩狂熱地推崇。”
這樣就夠了,這甚至只是譯文的原文引用的原文內容。這樣就夠了。預定三年後的狀元,光想就夠了不起。但這還沒結束。Harper 一月中參加了 Power Showcase 主辦的高中全壘打大賽,結果 —
Harper 在純品康納球場上擊出了一連串很少大聯盟球員能夠做到的驚人表現:
- 460 呎,右外野 Jumbotron 頂端,揮棒速度 119 mph
- 484 呎,球場後牆,比 Jumbotron 高了 15 呎,122 mph
- 485 呎,球場後牆、Bright House “target” sign 下方,123 mph
- 405 呎,右外野 pole 附近的平射炮,118 mph
- 502 呎,球場後牆,打到純品康納球場標誌上面的第一個 A 附近,比 Jumbotron 頂端高了 20 呎,124.5 mph
- 477 呎,右外野,Jumbotron 中線左側附近幾呎的地方,119 mph
好了,別對我說你無法理解這有什麼好提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數字能帶來什麼美感(有人可能會用不一樣的詞,總之是內心有悸動的感覺),你可能還是適合看規模小一點的運動。我想合球應該相當適合。一句話說,這傢伙如果不是神,就是鬼;不是鬼,那就是突變形成的的產物。這人 15 歲啊!雖然是鋁棒啦,但 500 呎!這是人嗎?日本有中學生神,果然美國也有嗎!?
嗯,所以當然,光看文章實在不過癮。幸好,原文附上了 Power Showcase 提供的 YouTube 影片,讓所有人都能欣賞 Harper 的表現。怎麼說呢…這實在不像高中生的揮棒,雖然後面(應該是冠軍回合吧)很明顯看得出來他累了,揮棒有變形,不過他的重心移動、力量轉移、延伸全部都很突出,揮棒也相當一致。剛好最近拿到了幾個其他的檔案,所以我決定多看幾眼,順便看看如果拿他和職業比會怎樣。本來我打算把這篇歸到 Breaking Down 名稱下面的,畢竟屬性很類似,可是後來發現這篇文章只是一點小感想,好像沒有到那麼正式,所以還是決定換個名稱。
以下 Harper 的影像來自前面的影片,另外的影片來源包括 Baseball Analysis、Baseball Think Factory、以及 SwingTraining.net。
先把 Harper 的揮棒截出來看看:
可以看到,Harper 的揮棒真的很協調,重心保持得很好。下面是他前腳落地和擊球瞬間
保持得很穩當。
厲害的是,雖然 Harper 打出這種怪物成績,他的揮棒並不屬於長打者,而是很適合平飛球的打法。從側面可以看到,Harper 在前腳落地的載點並沒有把棒子往後移,而是把加速路徑控制得很小。事實上,Harper 的揮棒速度也真的很快,這在 GIF 動畫看不出來,可以自己去看影片感受一下。而雖然前面看起來他似乎有明顯的 uppercut,但是別忘了這是全壘打大賽,如果我們看他練習時的動作:
和大聯盟球員比較…(Carlos Beltran 和 David Wright)
你覺得他像誰?Beltran?我是這麼認為,而 Beltran 可能是現今大聯盟揮棒最水平的頂級打者。
這讓我想到 Albert Pujols…其實他只是想打平飛球,只是平飛球飛太遠所以出牆了。喔對了,Beltran 那球是反方向陽春彈。
在繼續之前,我想先把前面用過的一個名詞解釋一下。我前面用了「載點」這個詞,這當然不是什麼可以下載東西的地方,是一般用來指打者前腳落地的那一瞬間。在前腳落地之前,打者處於準備階段,把棒子抬到定點,準備加速迎向來球。這就像槍砲的裝載準備發射,所以一般稱其為「裝載完畢」的點 — loaded point — 而我把它簡單譯成「載點」。投手也有類似的階段,在自由腳從在高點下降,投球手打開準備開始加速的階段也被稱作裝載,而因為這邊投手是把力量儲存在肩膀,所以被稱為肩裝載點 — scap load,或者 scapular load,scapular 是「肩胛的」的意思。我比較不喜歡在投手動作用這個詞就是了,原因有機會再談。
載點和接觸點(球棒碰到球瞬間)是揮棒動作的兩個檢查點,觀察這兩個部份,就可以觀察揮棒的特性和優劣。前面 Harper、Beltran 和 Wright 的揮棒路徑圖我就是用這兩個點加上一個收尾點(幫助觀察揮棒路徑)來做動畫。另外,我們也可以把這些點之間的階段給個名稱,載點之前的揮棒動作是準備,載點和接觸點之間是加速,而接觸之後的部份是收尾。
好吧,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部份,以 Beltran 和 Wright 來當範本比較 Harper 的揮棒。
Loading Phase
我不知道有沒有很明顯,不過還是提一下,因為來源的問題,Beltran 的影片並不是連續影格,所以可能影格之間的時間不太對。幸運的是,影片裡基本上包含所有重要的點,而我們並沒有要討論揮棒速度跟節奏的差異,所以就將就點用。後面同樣來源的影片都一樣,就請多包涵。
其實前面講揮棒路徑的時候就差不多講完了,不過為了完整性還是複習一下。Harper 的裝載距離,也就是把棒子往後延長加速路徑的動作很小。裝載距離可以讓棒子獲得更多加速,把球打得更遠,但是在實戰中這會拉長揮棒時間,讓打者更難選球,所以必須在揮棒速度和球棒加速上做抉擇。Beltran 在這方面也是標準的平飛打者,加速距離很小。順帶一提,Barry Bonds 也是屬於加速距離小的人,這應該也和他的變態選球有關,但他卻能在很短的距離中做出極大加速,這是他能打出那麼多全壘打的原因。他能做出這種加速的原因包括他握短棒,但是至於有沒有某些不能說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影響多大,這就不知道了。這要講起來有沒完沒了,我也不懂生物機制這些的,也不是這邊的主題,就不繼續談下去。
回到主題,還有另一個地方可以觀察 Harper 的加速動作,就是他的旋轉路徑。老一輩的教練會教你把棒尾朝球,用甩鞭子的方式甩出球棒,並且在擊球時形成 power V,而說這些是擊球能量的來源。我不打算在這裡討論認這對不對(雖然我的確覺得這根本不對,這又是另一個題目了),不過不管怎樣,我想擊球力量的更根本來源是軀幹的轉動,不論你是要怎麼帶動球棒,身體轉動都是加速的源頭。這是 Harper 的轉動起點:
看他身後的背號,就知道為什麼他能把球打這麼遠了。不過他的眼睛還是好好地盯著球呢,才能啊。Harper 的的站姿讓他的跨步和另外兩個人有個地方不同。Harper 在準備打擊時站成開放式站姿,然後才往內跨成平行。雖然開放式有助於辨識來球,所以也有不少人用,但對於長打者,軀幹必須要向內轉動,加上開放式站姿,很明顯可以看到 Harper 的頭部有其他人沒有的水平移動,讓他眼睛跟住來球、以及擊球時的手眼協調難度更大。
這種打法的代表性人物是 Carlos Delgado,瘋狂的開放站姿–封閉跨步打法產生強大的長打炮火,但也有許多人認為,這也是在他近年可能視力或肌肉老化等原因的情況下,打擊成績急速退化的原因。當然 Harper 現在的實戰打擊成績顯示出他有達到這種打法要求的能力,但畢竟他是高中生,所以未來面對更高階投球時,他能不能繼續維持這種打法,或者在改變打法時繼續維持高產能,就是值得觀察的地方。
裝載階段的結束 — 裝載點 — 標示球棒加速的開始。三人都在裝載點前面一點點開始轉腰。這個動作是一般打擊教練教的「腰領手」,或者說 waist leads the wrists,英文講起來就是很帥。這個動作可以帶動手的(也就是球棒的)加速,我想是因為肌肉拉緊的關係,或者用比較棒球的講法,就是這樣才能把下半身的力量傳到上半身。不過可以看到 Harper 的轉動特別大(Beltran 最小),這有可能是全壘打大賽的關係,不過我看他的練習影片「好像」也有這個狀況(從後面照實在是看不清楚)。這可能壓縮他的旋轉路徑,或者一般說的「腰開太早」,影響他的揮棒力量。我們先進入下一個階段,再繼續談這個問題。
Acceleration Phase
Beltran 打的是外角球,所以他的身體很直,不像 Harper 和 Wright 都有點向本壘板彎曲。這是正確動作,為了在不伸手不縮手、又維持擊球點在甜蜜點的狀況下同時應付內外角高低球,這是必須的。不過可以看到 Wright 和 Harper 在基本上都狙擊紅中附近來球的狀況下,Wright 的身體彎曲得更靠近本壘板。這有兩個效果:
第一,Wright 的重心維持比 Harper 更好。前面我提過 Harper 的重心,他是保持得不錯,但是和 Wright 一比就明顯輸了。
還是可以感覺到 Harper 相對上有點往本壘板倒過去了。而和他一樣在這邊身體比較直的 Beltran
Ah, you know what, this guy, this guy here is simply flat-out excellent. Excellent.
讓 Harper 的平衡輸掉的原因在他的前腳位置。Wright 和 Beltran 的前腳比 Harper 要開,這會讓腰有更多向外的空間,帶動球棒的能量更大。另外注意他們的前腳掌,這從側面來看更清楚:
兩位大聯盟球員的前腳都大約是 45%,可能更開一點。相對的 Harper 則是
封閉多了。這限制了他的腰部旋轉。
既然都拿這三張出來了,再看兩個地方。第一是 Harper 的擊球點遠比 Beltran 和 Wright 前面。我們一般說外推內拉,也就是外角要跟進來打,內角的接觸點會比較前面,但是這裡 Harper 完全太前面了,讓他的引導手(他的右手,相對於 Wright 的左手)已經完全打直了,而 Beltran 和 Wright 則是在彎曲的情況下打到球。
はい、こちらは ポイント!(別所哲也調)
接觸點時引導手請務必不要打直,這會削減你的擊球能力!沒有任何頂級大聯盟打者如此做!
不要打直!要自然略彎!
事實上,接觸點的引導手狀態只是一個現象,不是目標,所以即使你知道不能打直也沒什麼用,因為不打直當然完全不代表就是對的。不過重要的是,千萬、千萬不要把引導手伸直當成打擊姿勢優良的指標(之一),因為那不是。
扯遠了。另一個問題是三個人的軀幹位置。三個人裡面我最喜歡的是 Beltran,一貫的冷靜(或者說 gathered),重心保持得很好,已經離開後腳但又維持在中點,準備在下一瞬間完全釋放到球上。Wright 的動作也不壞,很有爆發力,前腳也像砲台的底座一樣完全頂住上半身的向前力量。不過我不太喜歡他在這張裡面的 uppercut 幅度(現在他揮棒有比較平)。另一方面,Harper 的上半身前傾,除了代表他的擊球點太前面(這兩者會互相產生,都造成力量流失),也代表他雖然看起來前腳很穩(這部份他確實做得很好),似乎把下半身力量傳上去了,但是其實因為上半身沒有被止住,所以力量沒有完全轉移到球棒上,有些浪費掉了。
在這邊看不到但其實相關的是,Harper 的揮棒路徑雖然前後距離短,但並不洗練,因為繞路而路徑變長,身體也沒有很有效率地旋轉。這些等一下再回來看,先把正面揮棒結束一下。
Finishing Phase
到這邊就沒什麼好講的了。結束動作是在擊球之後,所以這個部份看到的任何現象,都只是代表前面的揮棒特性,而不會真正影響到擊球。
可以看到雖然是全壘打大賽,但 Harper 的揮棒收尾顯示他的揮棒軌跡很平。他的兩腳都有移動,前腳證實他的跨步卡住身體旋轉,後腳則證實他的軀幹仍然保留前移動能,也就是沒有把所有製造出來的力量注入球棒。
另外,Harper 在擊球後仍然把眼睛放在球上,隨著球慢慢遠離才把眼睛提上來,做得很好。
Some things About the Side View
在看打擊動作時,中外野方向可以看到軀幹位置、腳的移動、腰的旋轉、以及揮棒軌跡等等,很適合辨認大部分的揮棒特徵,以及力量傳輸的狀況;另一方面,側面圖則可以看到裝填階段的雙手位置,以及加速時的軌跡,可以看出比較多力量的產生狀況。Harper 的力量產出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這從他的全壘打大賽表現就很明顯知道,所以我主要把重點放在中外野鏡頭。
不過說是這麼說,側面鏡頭也是值得一看。前面已經看到一張靜止圖了,這邊來看看 Harper 的完整揮棒側面照:
可能要提的是,這個揮棒和之前的不是同一個(或者我想應該不是同一個),因為側面照有特寫慢動作,所以我就用了。不過我有稍微挑一下,這兩個算是滿接近的。前面說過,Harper 的揮棒滿一致的,所以其實大部分不會差很多,特性都有保留下來。
第一個注意到的是前面提過的軀幹動能。這邊看來就很明顯了,身體根本在直線前移。我希望比賽裡不會那麼嚴重,這可能很不好搞定。這個軀幹前移讓他的擊球點過前,也讓前腳卡住旋轉,也浪費他的擊球力量。Ouch.
不過我要說一下,他的揮棒也不是毫無優點,事實上優點還是不少。最容易看的就是後腳,腳尖離地代表他的腰有充分轉動,下半身重心也確實有完整前移(只是沒有完全傳到球棒上),他確實在揮棒概念掌握上很有天份,毫無疑問。
另外還有他的手腕路徑。這個用比較的比較明顯,我再請 Carlos Beltran 出場一次。
看出差別了嗎?Beltran 在裝載時把棒子從身體後面了個圈拿下來,在裝載點時手與肩同高,感覺像敲鑼的動作,然後順勢把棒子推出去。另一方面,Harper 則是把棒子往上抬,然後從肩膀上面,然後讓球棒倒下來之後往前送(參考前面的動畫)。這個幾乎算是拖棒(bat drag,手把棒子拖著走,棒頭落在正後方)的動作,可能是很老式揮棒動作加上全壘打大賽效應產生的。我不想在這裡深入討論,不過這種揮棒第一不夠簡潔,有無效的路徑延長 — 球棒往上移根本無助於加速,和往後移不同;也會讓球棒更難揮動 — 這個我不太知道怎麼解釋,如果有打網球的人,教練應該有教過拉拍時要把拍頭朝上畫弧,或者直接水平往後拉到定點,不能讓拍頭朝下往後,因為這樣會讓肌肉放鬆又僵硬,對力道跟穩定度都有害。類似那個概念。最後,這個打法會用到手腕甩動,所以球棒控制會更困難,對於高階競賽要如何改善仍然會是問題。
Final Words
毋庸置疑,Bryce Harper 的打擊天份是明顯的,雖然只有 15 歲,他的重心轉移和跟球能力都已經相當出色,也無怪乎這麼多人這麼在乎他,甚至願意以 Lederer 的狂熱方式來形容他。但是很明顯,即使是如此的天才,比起大聯盟的頂尖打者,他的技術細節仍然有非常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且其中不乏必須遇到好教練才能修正的麻煩部份。(看出來是一回事,能讓他修正是另一回事,所以錢才難賺,老師 — 或教練,一樣 — 不是那麼好幹的。)
但如同大家所知,棒球是非常技術密集的運動,除天份外,更需要多於其他同樣體能密集運動的訓練,才能接近完美境界。再怎麼說,Harper 現在只是個高中在學生,所以他的 upside 確實很高,而如果如同 Lederer 所預言,Harper 真的成為 2011 年選秀狀元(或 2015,如果他去念大學),我也完全不會意外。但即使成為狀元,他與大聯盟的距離,仍然不是一蹴可幾。至少現在還不是。
本文感謝 Homura 慷慨提供譯文,另外感謝 Rich Lederer 的介紹,以及 Baseball Analysis、Baseball Think Factory、和 SwingTraining.net 上的圖片、動畫與影像。也謝謝讀者聽我廢話完這麼長一篇感想文。本來只是簡單想寫一點心得,寫著寫著就生出這樣一篇,加上網路和伺服器問題還流失了一部分,花了我整整三天…
呼,休息一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